您现在的位置: 四季青 > 四季青性味 > 正文 > 正文

吴致真游记系列二江南秋色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4 17:32:50
从事皮肤病白癜风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90503/7110347.html

江南秋色

作者:吴致真

说到江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其实江南秋天那种桂馥兰馨、叠翠流金的景色也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它虽然没有北方“五花山”那样色彩艳丽、热情奔放的性格,却另有一种温婉含蓄、冷艳凝重的风韵。当北国已是漫天飘雪的季节。我们却在江南遍寻秋色,沉浸在如诗如画的闲情逸致之中。

满陇桂雨云外天香

诗人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描写中秋之夜在杭州问禅、邀月、赏桂、观潮的美景。近几年中秋节我们都是在杭州度过的,白天去白鹤峰下看“满陇桂雨”,夜晚在西湖岸边赏“平湖秋月”,情景交融之际真有“何似在人间”之感。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欣赏桂花最好的去处当属位于南高峰与白鹤峰山谷间的满觉陇。从西湖边乘公交车到动物园,再步行五六百米,就能到达。满觉陇路旁是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白墙青瓦,木栅竹篱,树影婆娑,溪水叮咚。庭院后是层层叠叠的白鹤峰,岭高涧深,藏洞掩亭,茶园滴翠,桂林铺锦。满觉陇的路旁、院内、山前、岭上到处栽种着桂花树,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品种,足有数万株。

黄的似金,白的如雪,红的映霞、绿的滴翠……漫山遍野金粟琼英、珠帘霞帔。走近陇前,满谷流芳,漫天飘香。微风吹过,玉雨金雪,纷纷扬扬。有诗云:“满陇尽是桂花雨,一路芬芳入杭城”。人们把这里称为“满陇桂雨”,如今已经成为西湖新十景之一,每年十月都要在这里举办桂花节。

走进满觉陇首先看到的是石屋洞。白墙花窗围起的庭院,门楣匾额上刻“石屋洞”三个金字,楹联为“林深容月色,古洞隐春秋”。院内雕梁画栋,掇山理水。歇山翘角的亭榭檐卷廊回,窗明几净。有石级通往山旁石洞,这是由自然溶洞辟成的摩崖石窟。里面洞中有洞,洞洞相联,石壁上还残留着佛陀造像。疏密有致的高大桂树,围绕在“桂花厅”茶室周围。花厅门匾上“桂魄流光”四字点明了庭院的主旨,原来这里是“满陇桂雨”的赏桂绝佳处。花厅内外,桂树四周摆满桌椅,人们在这里品桂花茶、尝桂花糕、喝桂花栗子羹。满园都是花雨茶氤,欢声笑颜。在满觉陇还有水乐洞和烟霞洞两个岩洞,也是人们常去游览的地方。

农家院落中,一株株盛花的桂树张开了巨大的绿伞,浓阴下摆着十几张圆桌招揽游客。庭院前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成为一年一度桂花节中靓丽的风景线。

主人把满觉陇“三绝”——龙井茶、虎跑水、桂花羹融于杯中,招惹得游客们纷纷驻足小憩,大饱口福。我们也兴致勃勃地坐下来,主人立刻端上几杯清香扑鼻的桂花龙井茶。略一抬头,花团锦簇的丹桂几乎要碰到脸上,那扑鼻的香气直冲天庭。飘落的花序星星点点洒在身上,掉进杯中,那馥郁的香气也融进了我的心里。在这里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会把桂花称为“天香”了。

这里因古有佛寺“满觉院”而得名。佛教中满觉意为“圆满的觉悟”。唐代诗人宋之问有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描述寺僧在中秋之夜拾得月中飘落的桂子,便种在寺庙前后的山坡上,桂花的香气便飘向了云天之外。如今寺院早已荒废,满觉陇却因桂花而流芳。人们每年秋天来这里欣赏满陇桂雨,品味云外天香,也会有“满觉”之悟吧。

深山古刹大树参天

金秋十月到杭州的临安西天目山看黄叶、听清泉、尝山珍、访名胜,也是秋游的好项目。

天目山有两座山峰,峰顶各有一池,像两只巨眼仰望蓝天,故称“天目”。西天目山主峰仙人顶海拔米,素有“江南奇山”、“大树王国”之称。这里年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网络,成为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自古以来就集儒、道、佛三教为一体,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踏进景区大门,只见茫茫林海,清静幽雅,芳香空气,沁人心脾,我们顿感神清气爽、通体舒畅。

我们从龙凤尖服务中心出发,沿石板台阶一路下行。路两旁茂林蔽日、谷幽泉清,峭壁突兀、怪石巉岩。挺拔的大树站立在路边,像仪仗队一样迎接着来往的游客。浓密的树叶深绿中夹杂着淡黄,偶尔还有几片红叶点缀林间,使初秋的山色更加色彩缤纷。蜿蜒的山路在林中穿梭,忽隐忽现,没有尽头。峰回路转,一个半月形的水池出现在路旁。有潺潺溪水注入池中,池水澄明清澈。落叶飘浮水面。相传这个半月池古为庙前放生池,世事变迁中庙宇早已湮灭,池水却仍千年不涸。

走了约半个小时,来到一处寺庙前。走上高高的石阶,简朴的门楼上方挂着“开山老殿”横匾,绿树掩映着黄墙黛瓦,院内没有香火,门前显得很清静。这座庙原名“狮子正宗禅寺”,建于七百三十多年前的元初,为佛教临济宗中兴之地。曾经佛事鼎盛,名僧辈出,佛法远播,遍及海外。“八方香客云集来,十万香火散江南”应为禅院兴盛时的写照。元末明初多次毁于兵火,清初香火迁于山下禅源寺,这里便改称“开山老殿”了。相传山间参天古树就是历代僧人和香客所植,崎岖的登山古道也是他们肩负山石所修。这深山古刹曾引得许多先贤名人前来瞻仰凭吊。年,当代画家徐悲鸿带中央美院学生进山写生,在这里居住月余,创作有油画《天目秋色》,现存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可见画坛一代宗师也被天目山绚丽多彩的秋景倾倒了。

从“开山老殿”下行,林间银杏似金、香枫如火,金黄火红,灿若烟霞。几十棵高大的柳杉形成世界罕见的群落,多棵胸径已超过两米,树龄有五百年以上。大树华盖,英姿勃发,顶天立地,威武雄壮。其中有一棵枯树被栏杆围起,径围需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它铁干虬枝,傲视苍穹。围栏前一块石碑上刻着“大树王”三个字,是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书法家于佑任先生的笔迹。这棵柳杉树龄长达两千多年,乾隆皇帝南巡到此以玉带测围后御封为“大树王”。游人香客便奉为神圣,竞相剥取树皮冀医百病,使它在七十多年前枯死。可惜名声地位也会祸及大树之王,而它旁边的后起之秀却生机勃勃,超过老树王的高大,被命名为“新大树王”。世事更迭,生生不息,福兮祸兮,万物皆然。这里是三面环山的一处平台,栏杆下面就是悬崖峭壁。崖壁上长着几棵被称为恐龙时代“活化石”的银杏树,其中一棵树龄已有一万多年,饱经风霜,苍劲古拙。它旁边还有二十多棵较小的银杏树,也都伟岸挺拔,枝繁叶茂。这群中生代孑遗植物被叫作“五世同堂”,视为世界银杏之祖。在银杏的旁边有一棵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金钱松,树高有60多米,是已知世界上同类树种最高的一棵。它主干上挂满了青苔,枝条潇洒地伸向悬崖下方,树冠直冲云天,因此也被称为“冲天树”。

经“倒挂莲花”和四面峰景区往山上攀登,走上一条千年古道。它由大小不一的石头铺成,高低不平,崎岖蜿蜒。古道依山势盘旋,伸展在密林中。一路上山风阵阵,花草飘香。远离尘世喧嚣,却添怀古情结,不知古往今来在这幽幽古道上走过多少贤达英杰。

我们在禅源寺附近走进一座西洋风格的别墅“留椿屋”。它依崖畔山势而建,平整的前庭种植着高大的雪松,屋后下沉一层的观景平台摆着茶几藤椅。站在石栏边可以俯瞰远山近壑,饱览苍茫秋色。室内陈设典雅,古色古香,墙上挂着几幅泛黄的老照片。这座别墅是上海怡和洋行老板潘志铨营建的,抗日战争期间,为浙江省政府浙西行署官邸。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后,又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到浙江视察抗日工作。3月22日傍晚抵达西天目山,在这座别墅里与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会晤,并出席了浙西行署主要官员座谈会,面对面地做国民党军政人员的团结抗日工作。24日上午,周恩来在禅源寺百子堂向浙西临时中学师生和浙西行署成员等多人作了《抗战的现状与展望》的长篇演讲。周恩来浙西之行对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产生了深远影响。天目山成为浙西抗战的中心,无数先烈的英灵像山中的参天大树一样屹立在天地之间。年当地政府在百子堂旧址建起了飞檐回栏、方亭平顶的“周恩来西天目之行纪念亭”,供人们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

天目山秋高气爽,秀丽深邃,让我们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梧桐洋房往事悠悠

上海徐家汇地区的衡山路、武康路一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汇集了很多老洋房,今天成了海派文化荟萃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一排排高大的法国梧桐,一栋栋异国风情的洋房。马路上若再铺起一层金色落叶,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徐汇区今秋尝试在武康路和余庆路两条最幽雅的马路上实行数周内“落叶减量清扫”,想留住彩色落叶,让市民在漫步中去感受秋天。我们也趁兴两次到武康路上去探寻深藏在梧桐洋房中的悠悠往事。

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年法租界市政当局将这条马路整修拓宽,改名为武康路。整条马路幽静、高雅,为当时法租界花园住宅区的代表性路段。民国时期这里住过很多军政要人、社会名流。年3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武康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现在的武康路梧桐树后聚集着多种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已成为上海最具欧陆风情的街区之一。这里的建筑风格有英国乡村别墅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式、西班牙式、地中海式、仿古典式、中西混合式等。这些名人旧居、文物遗迹充分展示了海派文化特色。透过这些梧桐落叶围起的老房子,我们仿佛在重读上海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武康路的南端与淮海路约呈30度夹角相交,在这块三角形的狭小地块上,年由匈牙利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了上海最早的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外廊式高层公寓“武康大楼”。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秦怡、孙道临等曾居住于此。邬达克25岁时身无分文流落到上海,后来成为上海最有名望的建筑设计师,保持半个多世纪上海标志性建筑美誉的国际饭店就是他设计的。他在上海设计过的幢建筑中现在有25项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幢武康大楼就是其中之一。从这里向北走,就是一公里见长,十几米宽的单行道武康路。建筑样式各异的别墅、洋房都被高高的围墙圈起,墙头上探出高大的水杉、银杏、香樟、白杨,有一处还露出了果实累累的柚子树,引得来摄影的游人纷纷把镜头对准了它。一扇扇纹饰精巧的大铁门,一排排西洋风格的圆拱窗,还有各种式样的尖屋顶、大阳台、外廊柱、小城堡,把武康路点缀得典雅、华贵,充满了浓郁的异国情调。两旁高大的梧桐树张开浓荫,在马路上空搭起了凉棚,淡红、深黄的梧桐叶在中秋的骄阳下泛着金光,给这条百年名街增添了光彩。在这条梧桐林荫道两旁的花园洋房里,曾居住过多少中国近代风云人物。岁月流逝,斯人已远,往事如烟,故居犹在。

在这条“近代历史名人街”上留下史迹的名人有:号甲四层花园别墅曾是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旧居;40弄1号的花园洋房曾是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旧居;号曾为民国元勋黄兴故居;67号和弄2号曾是国民党要人陈立夫、陈果夫旧居;号和号花园住宅曾是国民党将领顾祝同、郑洞国旧居。

年建国后在这条街上住过的重要人物有:2号花园住宅曾是原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旧居;弄1号和2号曾是原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原上海市市长曹荻秋旧居;99号曾是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刘靖基旧居。

位于武康路、湖南路口的“湖南别墅”是座建于年的北欧独立式花园住宅。年周佛海购买下这座花园洋房居住。新中国诞生后,这里是市委招待所。年贺子珍从苏联回国,来沪后,在这幢花园住宅内默默无闻地居住了30年。我们透过高高的围墙能看到白墙红瓦和人字檐下的拱式石柱窗。

武康路上居住过很多工商巨子、文化名人,其中号巴金故居现在已开放供游人参观。从年开始,巴金一家在这幢花园洋房居住了半个世纪。我们走进这个庭院,看见院中是一幢红瓦坡顶独立式三层小楼,北入口是拱券门洞,第三层像阁楼的窗户是半圆形的,一、二层门窗较大。屋前有片大草坪,片片黄叶飘落在草地上,四周种满了高高的玉兰树。室内仍按巴金生前情景陈设。一层面对花园有条长廊,长廊门边摆放着一把高背木椅,巴金常坐在那里静静思考。客厅一侧排放着书橱,南窗下有张小书桌,上面摆放着书籍和放大镜。厅内一角摆放着给女儿买的钢琴。二楼是他们的起居室和书房,整洁的床和沙发,满屋的书籍,泛黄的老照片,仿佛主人的身影仍在我们眼前晃动。这位现代文学巨匠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文联主席,“文革”中他和夫人萧珊都遭到过残酷的迫害。在展出的遗物中我注意到有巴金手书的一张字条“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文革”结束后,巴金在他的客厅里与张乐平、柯灵等老友相聚谈笑,一张《劫后的笑声》记录下了这历史的瞬间。我们默默地站在巴金的遗像前,久久地缅怀着这位可敬的文坛巨匠。

武康路北端与华山路相接,两条路衔接处的华山路号是上海近百年来最负盛名又保存最为完整的花园住宅“丁香花园”。花园占地2.6万平方米,融西洋风格建筑与中式古典园林于一体。盘龙墙、九曲桥、凉亭、湖石、瀑布、流水、宽敞的草坪、葱茏的花木,典型的江南园林景色。但是其中的别墅却是英国乡村式建筑风格,双向石阶、大平台、柱式门廊、小尖顶、双坡屋面。

另一幢楼是现代式花园住宅。两座建筑都出自美籍建筑师之手,体现了二十世纪前期花园住宅明快、清新的风格。这座建于辛亥革命初期的“丁香花园”传说是李鸿章为其姨太“丁香”所建,其实是李鸿章的幼子李经迈的住宅。现在是市委老干部局管辖的老干部活动室,主楼为申奥酒家,庭院里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丁香花园”现已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武康路上还有一些居民小区。73弄原来是市政府机关所属住宅,里面有五幢多层楼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外婆、舅舅一家人曾在这里住过。年冬天,为躲避“文革”中武斗的乱象,我来到外婆家住了半年多时间。那时住在武康路花园洋房里的人都是“造反派”批斗的对象,整天只见那些铁门紧闭,不见有人出入,感觉里面幽深而神秘。

那时全国的学校都关门了,我和表弟清晨到乌鲁木齐中路的菜市场排队买菜,白天到淮海路一带的五金电料行买半导体元器件,用一个多月时间学装半导体收音机,其余时间在外婆家里读了很多名著。那时全国各地都在抓“走资派”、武斗、“夺权”,我们每天走在武康路的梧桐树下,对前途一片茫然。武康路上的每一处住宅都沉淀了岁月的沧桑,每一株梧桐都见证过悠悠的往事。踏着满地的金黄色落叶,我的思绪走得很远很远。

秋林争艳金蕊流霞

江南秋季的主要物候是“菊黄蟹肥”。每年11月间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都要举办菊花展览。

这里原来是黄浦江边的滩涂沼泽,年市政府疏浚河道开垦荒地后辟为苗圃。年春胡耀邦同志带领在上海开会的全国青年积极分子栽植果树,取名为“共青苗圃”。年改建为“共青森林公园”。公园占地面积近两千亩,种植了余种共30多万株树木。园内有丘陵、湖泊、溪流、密林、草地,游人可以在园内观景、骑马、烧烤和垂钓,是休闲、游览的好地方。走进公园就被眼前丰富的色彩所吸引,翠绿的松竹、香樟,淡黄的银杏、枫香,深红的乌桕、红栎,还有以森林、蓝天、草地为背景的花海。道路两侧、林间空地、湖边水旁、山坡洼地,到处是成畦连片的万寿菊、百日草、一品红、石蒜、波斯菊等草本花卉。我们沿着小径走进了鲜花的海洋,满眼的姹紫嫣红、绚丽缤纷。秋天的颜色原来是这样的丰富多彩!

森林公园中的水景也令人赏心悦目。公园利用江边湿地的条件,打造出了自然式湿地景观。“盈湖泛舟”宽阔的湖面上波光闪动,游船在湖中漂荡,垂钓者在岸边扬杆。临湖的茶座餐厅给游人提供了休憩的好地方。巨石幽谷间有瀑布垂下,潺潺流水穿行林中。菖蒲、荷花在水面摇曵,小鱼、青蛙在水中游戏,栈桥、竹亭在水边呼应。好一派水乡映秀、丛林藏幽的景色。在公园东北部一片起伏的丘陵上,模拟原始自然森林景观,种植了大量香樟、白榆等高大粗壮的乔木,形成繁茂的林带。还种植了青枫、石楠、银杏等色叶树种,勾划出层林尽染、秋色渐浓的效果。

森林公园秋景的核心区是菊花展览会。上万平方米面积,几十万株菊花,十多组大型景点,上千盆珍稀品种。真是满园秋色,金蕊流霞。展区内满眼都是花池、花柱、花球、花墙、花树、花亭……几乎所有的空间都被菊花占满了。

最吸引游人拍照的是几组大型菊花造型景点。一处巨大的“双龙戏珠”造型,呈现出欣欣向荣、发展腾飞的气象;“鹤恬雅菊”景点以传统窗花剪纸内格的植物立体造型为背景,湖水和菊花丛中有几只仙鹤或振翅高飞,或闲庭信步,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一处围墙边上是大型造景“陶公赏菊”。亭亭玉立的菊树、姿态优雅的青松、色彩丰富的菊园。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坐在花丛中抚琴,书童在旁边烧水烹茶。表现出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脱俗的生活情趣。

在花艺展示馆中,展出了一千多种珍品奇花,让我们大饱眼福。这里有精致的菊花盆景,悬崖式、树桩式、丛林式、山石式……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还有很多动物造型的菊花,孔雀、海豚、蝴蝶、天鹅……惟妙惟肖,趣味盎然。有些菊花的花瓣很奇特,有毛刺型、龙爪型、珠环型、宽瓣型等。各省市来参展的单位很多,还有欧美、日本的菊花品种多达一百多个。这次菊展有传统的中国五大珍品菊:雍荣华贵的“帅旗”、垂丝流瀑的“十丈珠帘”、色彩缤纷的“绿衣红裳”、花中最绿的“绿牡丹”、婀娜多姿的“墨荷花”。绿色的菊花应该是花中极品了,片片花瓣呈绿色,或者从白色向绿色渐变,非常特别。在这次展览中能看到很多绿菊品种,如绿云、绿江南、绿朝云、桃红柳绿、绿卷云等。万紫千红的菊花珍品都是经过千百年的选育,从野生小雏菊演变来的。森林公园今年又培育出了七个新品种,还要通过展览邀请市民给这些菊花起名字呢。

共青森林公园里的秋色很美,园中傲霜怒放的菊花更增添了秋天的韵味。

芦荡泛舟水乡品蟹

苏州秋季旅游的好地方很多。我们没有去虎丘逛金秋庙会,没有去盘门参加传统的中秋祭月民俗活动,更没有到天平山观赏漫山遍野的枫叶,而是选择了到阳澄湖游芦苇荡、品大闸蟹。

阳澄湖位于苏州市区的东北面,跨苏州市的相城区、工业园区、常熟、昆山、吴江等区、市(县级),面积平方公里。“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京剧《沙家浜》中的一段唱词使阳澄湖和沙家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家喻户晓了。深秋时节,我们从上海驾车经沿江高速公路一个半小时就到了阳澄湖畔的沙家浜风景区。

我们跨过纪念年新四军东进抗日的“东进桥”,来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瞻仰广场”。正面碑亭里有块石碑,上面有曾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主要领导人之一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题写的“沙家浜”三字。碑亭对面两块影壁上是八个行书大字“芦荡火种”、“鱼水情深”。广场中间为高八米的“军民鱼水情”群雕,主要人物是郭建光、阿庆嫂和新四军战士。广场后面是始建于年的“革命传统教育馆”,里面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史料,再现了沙家浜地区的革命历史,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业绩。

走过一个“天开波镜”的石牌坊,是江南水乡民俗小村“红石村”,房屋沿宽阔的湖边依水而建。岸边枯苇青竹,屋旁荷塘小溪,古船馆、农具馆、婚俗馆、藏书楼、文昌阁……再现了水乡渔村的民俗风情。“春来茶馆”也坐落在这里,它是仿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描叙的场景建造的。坐在这里,可以观看对面戏台上演出的京剧《沙家浜》片段。恰巧舞台上阿庆嫂、胡传奎、刁德一正在唱《智斗》一场,阿庆嫂那段经典唱词又在我们耳边响起。新四军伤病员年在阳澄湖边养伤的故事首先是被上海沪剧院以《芦荡火种》搬上舞台的,年1月在上海首演。年12月赴北京演出,年被北京京剧院改编成现代京剧《沙家浜》,成为八个“样板戏”之一。《芦荡火种》和《沙家浜》给这个叫“横泾”的闭塞水乡带来了名气和商机,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年5月“横泾”改为“芦荡”,年“芦荡乡”改为“沙家浜镇”。这些年旅游事业的兴旺带动了水乡小镇经济的蓬勃发展。

出了红石村,经过隐湖长廊和临湖风景带,我们走进了横泾老街。这里是4年为拍摄电视连续剧《沙家浜》建起的影视基地。老街里有大街小巷、码头小桥、廊坊戏台,还有酒坊、染坊、绸布庄、铁匠铺等。最能吸引游人的是那些卖海棠糕、芡实糕、草头饼、豆花、绿豆汤的小吃店。一家店门前还排着长队,原来卖的是苏州特产爊(音āo)鸡,是将草鸡用多种佐料经文火反复焖煮而成的。特色是酥而不烂,油而不腻,卤味芳香,鲜嫩可口。我们边走边品尝这些美食小吃,真是大饱口福,不虚此行。

沙家浜的核心景区是“芦苇迷宫”,据说当年新四军伤病员就是在这种环境与敌人周旋的。我们坐上一艘木船向芦荡深处划去。纵横交错的水巷幽深狭窄、迂回曲折。茂密的芦苇金光灿灿,成片的芦花在秋风中摇摆。苇丛中不时有小野鸭在游动,见有船来就一头扎进湖水中。几只白鹅悠闲地在芦荡中觅食,不断把长颈伸进水里。“船老大”轻松地摇着橹,还高兴地唱起了江苏民歌小调。我开玩笑说,这里的旅游业兴旺了,你们是不是感谢“样板戏”呀?他却笑笑说,大唱“样板戏”的年月我们的生活很困难,还是应该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午饭后我们驱车驶向莲花岛风景区。莲花岛地处阳澄湖中心,面积约3平方公里,因地貌象栽种在阳澄湖中的一朵莲花而得名。我们把车停在岸边旅游集散中心的停车场后,就有岛上“农家乐”的主人争着把我们用快艇接上了岛。烟波浩淼的湖面上整齐地排列着大片的网箱,里面养殖的是阳澄湖特产清水大闸蟹。快艇穿过网箱间的水道,飞溅的浪花在船后拉出长长的白线。岛上树木葱茏,岸边芦苇丛生。

临湖联排白墙青瓦的农舍,屋后大片绿叶黄花的菜畦。家家门前都有小码头和快艇,这是他们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全村有一百多户人家,除了养蟹、种菜外,大部分还办起了“农家乐”接待游客,他们包吃包住,免费接送,服务热情,价格公道。

我们沿着湖边漫步。在晚霞映照下,湖面和芦荡泛起红光。长廊栈道上可以观赏到成片的芦花和残荷。几艘快艇还在湖中繁忙地穿梭。湖边立着几架巨大的风车,色彩鲜艳的风车翼倒映在湖水中。旁边是两架脚踏和牛拉的旧式水车,可以把湖水“车”到高处用于灌溉。岛的东南部有座展示江南水乡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忆园博物馆,中庭布置着牛耕、辘辘、打稻、扬簸等场景。馆内分为渔业、民俗、服饰、历史人文等展室。展览还原了独具水乡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在岛上我们细细品味着阳澄湖美景和田园风光,忘却了都市的喧嚣和忙碌。

到阳澄湖游玩的重头戏是品尝大闸蟹。“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阳澄湖大闸蟹的鲜美早已名声远扬,这个季节雌蟹壳凸黄满,肉质细嫩,雄蟹膏脂厚腻,肉丰味美,正是食蟹的最佳时令。我们在“农家乐”的晚餐很丰盛,除每人一对清蒸大闸蟹外,还有红烧土鸡、盐水河虾、鲫鱼汤和素炒小青菜。这些菜都是接我们上岛的老杨夫妇家中自产的。老杨告诉我们,为了保护阳澄湖的水质,莲花岛外围养蟹的围网大部分拆除了。岛上居民养蟹的围网面积也有限制。他们家现有四十亩养蟹水面,养殖的大闸蟹有固定的销售客户,每年的收入颇为可观。

阳澄湖周边好玩的地方还有很多,等明年秋季再来寻访吧。

晚唐诗人韦庄的《菩萨蛮》词说得好:“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我们流涟于江南如诗似画的秋色中,更加向往美丽的自然风光,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想看更多内容,请你

长按下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ijiqinga.com/sjqxw/93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四季青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