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花广泛流传于黄河流域的北方小麦产地,小麦是面花的根本。小麦孕育了面花的产生,在汉唐时面花已很流行。据载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单》中“素蒸音声部”就是一组捏塑生动的人物乐舞面花场景,所以说面花是传承于民间久远的艺术门类之一,其艺人最多,离生活最近。它和民俗事象息息相关,是群众广泛应用和喜爱的民间艺术品和食用品。
插花卧虎(一对)
龙凤娃娃(一对)
现在农村的女人们捏制各种原生态符号的礼馍面花,隐含生命繁衍信仰和纳福观念。如农村结婚、做满月花馍,有“蛙变娃”、“鱼变娃”、“莲里生子”借以对“女娲抟土造人”的崇拜和以龙、凤、虎的祥瑞为图腾。成为老百姓对物(面花),对自然(宇宙)空间的思维境界,寄托美好愿望。纯朴奇趣的构思全在自己心中,心想手成,原汁原味,代代延续。不同的区域基本上形成自己的特点,但不是一样的模式,属于百人百样,成为流传于民间的本源体。
双龙双凤插花
蛙女子
娃娃馍
陕西关中是黄河流域面花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关中腹地长安九月九追花糕非常隆重,娘给第一年出嫁的女儿蒸制三、六、九层高的“龙凤大圆糕”像竹筛子那样大,每层都垫有大红枣和核桃,圆糕上还插有月季花、菊花、四季青枝叶,衬托在面插花之间,花团似锦,展现母亲对女儿的亲情。第二年如果有了小孩,以后每年重阳节还要送两个“耍糕”一直送到孩子十二岁。长安九月九这一天全县有多少出嫁的女儿和十二岁以下的孩子,就有多少对花糕。母亲端花糕,父亲蹬车或担花糕,你来我往,胜似节日。
五福捧寿插花寿桃(一对)
用鱼变娃
在关中广大农村人际交往和各类庆典,面花成为一种时尚的载体,已被广泛用作隆重纪念会的时尚装饰,还有登场城市大宾馆开业。面的花儿盛开到那里,往往会引起穿着时尚男女们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ijiqinga.com/sjqtx/6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