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作家协会推出年第八期。四月,是一个充满魔力的时节。每缕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每朵花,向着太阳柔柔的。林徽因说“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碧水传情,芳菲浸染。在这充满人间温情的四月,看看鹰潭作家协会的会员们为大家送来怎样的文学盛宴。
生在红土地志唱红军歌
—评杨厚成描绘赣东北红色苏区的诗文
咏慷
我是在参加两次跟家乡有关的文学活动中结识作家杨厚成的。这两次活动都有粤、赣两地几十名作家、艺术家一路同行,或参观访问,或解析作品,或交流体会,相处十分融洽。大家平时分散在不同地方、不同单位,各自忙着为生活打拼,但由于放不下人生的一点梦想,便把难得的休憩时间都花在笔尖上,当成倾吐心声的最佳方式,也当成自己在物质之上的精神需求。杨厚成就是如此。
他出生在赣东北红色老区,从小对红色传统文化耳濡目染,养成了爱读书、爱动笔的好习惯。杨厚成中专毕业后,长期在政府机关担任公务员,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有诗文集《春天的赞歌》《可贵的定力》、纪实文学《红旗漫卷》(合著)等出版,并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和江西省作家协会。
写作实践使不少人体会到,散文和诗歌是最容易写,同时也是最难写好的文体。说容易,是因它们在写作上的随意性和在内容上的真实与亲历性,能让人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说它们难于写好,是因为散文和诗歌最该是那种“不做之作”,是要让人在自然流动的文字里感受到美的意境,仿佛美妙的音乐一样,让人听后还有余音绕梁之感。
这些年来,杨厚成以其文学的天赋和勤勉,在灵魂的时空中不停地行走着,其节奏犹如时光流逝的如歌的行板,循序渐进,张弛有度,韵致紧凑,缓急自如,自然地、和谐地、自由地、快乐地耕耘出一块块丰饶的田园。
他的散文、诗歌作品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立意高远,有强烈的红色情愫。
红色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富矿”。我国包括赣东北苏区在内的红色遗迹非常多,红色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完全有条件创作出具有很强藝术价值和时代价值的红色文艺作品。前苏联一个卫国战争被俄罗斯作家写了多少年?还能不断出新。我国的革命历程比他们丰富多了,难道不能从数量上、特别是质量上超过他们?
杨厚成的家乡江西余江县画桥镇画桥村藤林杨家是赣东北苏区贵余万中心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苏维埃政府原址建起画桥敬老院,使许多老红军、老革命及其遗孀在此怡养天年。杨厚成的家就在敬老院隔壁。这地利,使他从小便能经常聆听革命故事(特别是有关方志敏烈士的故事)。诗文集《春天的赞歌》中的《红色画桥故事多》《清明画桥祭忠魂》以及他新近创作的《方志敏与藤林杨家的情结》《革命通道上的红色记忆》《血沃周坊铸丰碑》等,都栩栩如生地记述了这片红土地上感人肺腑的革命史实。
必须指出,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一些对革命史怀有偏见的人,掀起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浊浪。他们否定公认的革命史实,毫无节制,甚至肆无忌惮地揭露革命过程中的所谓“阴暗面”,对艰苦卓绝的革命业绩和英雄人物进行颠覆性描写,伤害了人们热爱英雄的真挚情感。这种言说和书写,实际上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超越了文学本身的界限,缺乏善意,放肆轻率,颠覆历史,令人无法容忍。这种通过“去革命化”“去英雄化”,达到“历史虚无化”的胡编乱写,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淖,是对历史的最大背叛。
因此,杨厚成的创作实践,无疑极有意义。在当代中国的创作界,反映主旋律的、主流的、主导的、主潮的大叙事作品还远不够多。只有大家努力多写、写好,才能唱响主旋律,才能展现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从正面充分体现推动历史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创造精神,才能使当代中国文化的面貌和格局发生结构性和根本性的变化。创作红色题材的作品,作者必须真诚。由于真诚,散文和诗歌写作甚至可以放弃任何附设的形式,而依仗天然的质朴。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表达的内容永远比方式重要。因为它更接近表达本身。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凝炼的红色基因、红色精神,都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和精神动力。以红色文化为创作题材,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不仅能够凸显作品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由此可见,红色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取之不绝的源泉。生活在红色老区的作家、艺术家更应当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多创作一些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
抒情,是散文、诗歌创作的基本要素。文艺创作是一场走心之旅。文艺作品要想打动自己、吸引读者和观众,除了有巧妙的构思和优美的文笔外,至关重要的是要选好创作题材。因此赣东北苏区方志敏等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伟大牺牲精神无疑能大大激发作家、艺术家强烈的创作激情。
杨厚成的笔端就充满着感情。强烈的红色情愫,使他不仅对家乡的红色资源一往情深,而且对全国各地的红色圣地都情有独钟,他抓住各种机会实地考察,在《红船光辉照我行》中描绘南湖烟雨,在《血色“红都”闪金光》中讴歌瑞金奇事,在《多彩贵州悦我心》中记录遵义一叶,在《延安精神放光芒》中解读了延安精神,在《感悟西柏坡》中点染西柏坡风貌、在《首都观感》中摄下北京景观……
此外,杨厚成在采访东莞麻涌镇、黔东南镇远苗乡等地时,也无不留下作品,都是满满的正能量。足见他灵魂的驰骋与情感的飞翔,已经覆盖更广大的时空。
杨厚成散文、诗歌创作的第二个特点是厚积薄发,有纯真的正能量解读。评论和杂文,是散文创作中的重要分枝。从诗文集《春天的赞歌》中的评论和杂文看,杨厚成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责任感加以剖析,所表述的大多是作者人生当中某一时期的片断经验,是一种对事物的深刻体悟。比如他在读《道德经》后领悟到《修身处事之要》,在谈论时事时疾呼《有一种光荣叫爱国》,在乡镇换届时忠告《新官要理旧帐》《换届莫忘审计》,在安排本职工作和业余学习、创作时提出《争做时间的主人》,在观察社会现象时提出《霸王条款何时休》《公交服务要便民》《利民莫扰民》,在谈论文化建设时主张《乡村之美在润心》《以文化建设引领乡村发展》,在思考民生问题时倡议《情系农民工当好后勤官》……
读《古文观止》,我们可以发现历代许多散文的经典之作是评论。但是现在不少人都把散文创作局限于抒情散文。这无疑是一种偏颇。
杨厚成散文、诗歌创作的第三个特点是学而不倦,有执著的文学追求。多年来,他的诗文创作一直在安然的状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有板有眼的探索和前进中,不断地发现自己,不断地表达自己。诗文集《春天的赞歌》中,收录了不少“微诗”及对微诗的评论,使人感受到一种新意。“微诗”诗体新颖,短小精悍,颇得古诗词中绝句、小令等的真传,利于用当代新媒体传播。杨厚成的微诗题材广阔,想象丰富,情感饱满,诗意浓郁,语言别致。众所周知,真实的情感与事物的经验,有想表述出来是需要语言技巧的。文字在落实于纸面上时,需要创作者的灵感安排。使它成为一种文采,一种美的艺术,以一种美的意境,去赢得读者的品读。文学不管怎样变化,我们在创作上还应该依照传统去不断创新。由于杨厚成等“微诗人”的不懈努力,微诗已经成为鹰潭市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被中国诗歌学会等单位誉为“中国微诗城”,可谓实至名归。
应该说我们今天的创作者是幸运的,赶上了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发展的大好时代。我们想写什么、怎样写,都前所未有地宽泛而自由了。或许也正因此,当今写散文和诗歌的人也空前多起来。
散文和诗歌是人类精神生命最直接的语言文字形式。如果说杨厚成今后还须如何进一步努力,我感到他诗文创作的视野还可以更开阔一些,内容还可以更厚重一些,艺术上还可以更精粹一些。为什么传世的散文、诗歌都能那么叫座?这些都应当说是不可忽视之点。
天道酬勤。作家与农夫毫无二致,只要耕耘就好,只要书写就好,久而久之,坚持下来,总会有收获的。我深信杨厚成将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创作出更多真实感人的好散文、好诗歌,将真与美的文字献给读者,为自己的民族以及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怀玉抒怀
艾建新
心灵有约。纤尘不染。这是一座山。一座名闻遐迩的山。以“怀玉”的名义在江南自然山水中享有一席之地。几乎所有的故事都从相遇开始。本次怀玉之旅,纯粹是“紫苏”的一次偶然设想。既然喜欢便努力成行。生活中常有人给我们这样的感动,没有一点预兆。谁的内心都埋藏着追求自由的种子。大地渐次被浓绿倾覆,寻找自己喜欢的诗意远方,登山的过程是“挺身”自己的远方和流着汗水的诗意。在等待女诗人的过程中,流着汗水的脸庞也流着欢笑。在怀玉当然可以尽情地抒怀吧。十八龙潭还在打造之中。路,是难走一点。既然出门就不怕折腾。崎岖坎坷算个啥,大家累并快乐着。峽谷里的山泉说,怀玉的纯情会告诉你,这个世界并没有全部被污染。还有一角纯净被我们发现了。与未知的人事相遇,七分欢喜三分孤寂。因着万物不同才让这个世界丰富多彩。那片山水确有其神奇之处。平静地融入山水自然之神韵中,想不长寿,都不行。那是山旮旯里的一个小村,自然、古朴,有原始之美,也可触摸到禅意。房舍不乏现代气息,庭院静谧,白墙黛瓦,鸡犬成群。山里面,雨总是一阵接一阵的,汇入欢唱的山溪,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妙。卵石闪烁在水底,浪涡卷不走它,只是把它磨得更加光亮。生态中国的一个缩影。烟花三月和雨季红苹对山上那些不知名的草本植物,有一种惊喜渴望之情。于是,挖了起来装进塑料袋,犹如带回一袋捡拾到的宝贝。村里年轻人很少,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感觉房东还是挺厚道,是个勤劳简朴的农家汉子。我记住了他的名字叫罗来堂。一日三餐,包吃包住,每人才收元。五月的怀玉山夜凉如水,然而几杯酒下肚却暖意萦怀。未料真正的美味,是在临行前的中餐。昨天中午的菜特别好吃。忘了把“胃口”带回来。还是要怪你哦—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ijiqinga.com/sjqgx/9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