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赶上空闲时候约上三两朋友到茶店喝茶更是惬意。四季青也有着不少茶店,本期就来带你了解一下钱塘江边的这几家老茶店~
千百年以来,无论是城市里的街巷,还是农村里的村落,都遍布着大小不一的茶店、茶楼、茶肆。尤其是在往昔四季青乡境域内的沿钱塘江边,更是茶店林立。究其原因,盖因此地曾是条盐柴茶古道,遑论沿江的百姓,还是每日里南来北往、上埠下船的行者商贾,无一不喜欢在茶店里喝茶歇息,或是聚友品茗。茶,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以含蕴着一种深深的乡情、乡恋、乡愁的历史意韵,源远流长。
昔时四季青境域沿钱塘江的茶店众多,各有风味,别有风情,老茶店里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口耳相传。如今且说沿江三家风情迥异的老茶店,它们的故事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犹如茶香扑鼻,沁人心脾。
三堡塘埠上的阿品老茶店
三堡塘埠在方圆数十里很有名气。塘埠旁有一株百年古樟树,长得高大粗壮,郁郁葱葱。埠东有一座上六合庙,每日里香客络绎不绝,有当地来的,有对江过来的,也有从余杭赶过来的,香火很旺;埠南江边有一座船坞,每天有四五只船来回摆渡;三堡塘埠边是一条通往海宁的公路:此地成了水陆交通的交会点,哪有不热闹的道理?
阿品茶店
三堡塘埠上最热闹的地方其实是那家茶店。三间大横舍一字排开,舍内整齐摆放着十多张八仙桌;舍外草廊里一长排不隔开的长桌、长条凳,供散客、短暂停留的行者喝茶。早茶时分天还未亮,茶店里已是座无虚席,热气腾腾,人声鼎沸。
塘埠下江边不时传来船老大的船靠岸号子:“脚踏船板步步高,老人小孩要搀牢,早发利市早回家,客人一路请走好。上船埠头哉!”
据三堡村老书记冯水林说,这家老茶店年头相当长了,是在清光绪年间就开起来了,店主是三堡村的施姓人家,名字已无人记起。到了解放前几年的时候,老茶店传到了施品嘉手里,人称“阿品茶店。”阿品长得一表人才,还拉得一手好二胡。他讨了个老婆也不差,是彭埠那边嫁过来的,人长得条杆儿蛮好,相貌蛮好,手脚蛮勤快,人称“茶店阿二”。平日里,茶店阿二管茶灶,烧茶沏大壶茶;阿品管店堂,冲茶沏小壶茶,夫唱妇随,天生一对。
水林伯说,阿品除了人品好,二胡拉得好,越剧唱得好,老婆讨得好,还有一手冲茶的绝活,比现在的电视剧上放出来的冲茶绝活还要好,据说是他父亲传给他的,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阿品冲茶用的是一把祖传的长嘴大铜壶,管子有二尺多长,煞煞亮的,照得出人影。阿品给茶客冲茶时,先是用壶嘴来一个“蜻蜓点水”,壶嘴一倾,“扑”的一声,滴下一滴茶;眨眼间手臂高擎,壶嘴呈大45°角,来一个“高山流水”,“嗤”的一声,细细的一串水已流入茶客的紫砂小茶壶里;“咝”的一声,一壶茶已冲好,时间不会超过三秒钟,且桌面上绝不溅出一丁点水珠,极具观赏性。茶客们不时高叫一声:“阿品给我倒茶啰!”“来啰,来啰。”阿品就会马上上前给茶客冲茶。
每天早上天还未亮,阿品茶店里的茶炉房升起第一缕轻烟时,周边几个村的庄稼人就三三两两地来到茶店喝茶,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聊家长里短,聊地里庄稼,聊收成情况,其乐融融,其景恰恰,充满着人情味儿。所以,除非身体不适,农民们每天一早是一定要到茶店里来坐几个钟头的,几百年来一成不变。喝茶喝到日上三竿,茶客们陆续回家,下地干活,开始了一天的生计。茶店门口的长廊里一般都是过往行人或刚上埠的对江人,喝上几口热茶就走,阿品一般是不上前收茶钱的,随他们便,愿意付钱的也不多收,意思意思就行;路边的一张小方桌上还放着一大桶热茶,一把长柄竹勺,给过路行人口渴了舀茶用,这桶茶是常年免费的,所以阿品茶店的口碑分外好。当地老农们散去后,临近中午时分,从城里做生意回来的、卖菜回来的、走亲眷回来的对江人都喜欢到茶店里来喝一壶茶,无论春夏秋冬皆如此。
一壶热茶喝完了,解了乏,提了神,走出茶店下船埠时,脚步都轻松了许多。
对江茶客和当地茶客难免时常会在一起喝茶,所以彼此间很熟,很有话聊。聊到双方儿女的婚姻大事时,更有话聊了。聊到酣时自然而然就给儿女们搭桥牵线做起媒来了。自然是对江姑娘嫁过来的,原因是江北的经济条件比江南好,且近杭州城,萧山姑娘都乐意嫁过来。时间一长,有许多萧山姑娘嫁过来了,阿品茶店竟成了一个“婚姻介绍所”,许多萧山人老乡托老乡,到阿品茶店里介绍介绍自己家的待嫁姑娘。几十年来,阿品茶店成就了数不清的姻缘,数不清的萧山姑娘嫁到了江北。对江娘家人也以自己女儿能嫁到杭州而自豪,逢人就会说:“伢囡嫁到杭州哉!”蛮有面子的。
故江北当地流行一句俗语:“杭州萝卜萧山种。”
到如今,四季青一带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讲一口萧山话的人蛮多的。
阿品茶店到了午后较为清闲一些。茶店里只留茶店阿二打扫卫生,清理茶具,而阿品则沏好一壶茶,放一张太师椅在大香樟树下,取一把二胡,喝一会儿茶,拉一会儿二胡。阿品会拉越剧《何文秀》全曲,还会拉《盘夫索夫》《碧玉簪》等好多曲目,真格是怡然自得,悠哉乐哉。
一日午后,阿品正在香樟树下拉二胡拉得入神,忽见老婆站在面前说:“阿品,拉一段‘何文秀哭牌算命’,我来唱,过一下瘾。”
“侬会唱越剧咯?”阿品瞪大了眼看着老婆,有点不相信。
“伢彭埠姑娘有哪一个不会唱越剧咯?我是真当忙,所以没工夫唱,今天嗓子有点痒了,要唱一唱了。”
阿品应一声“好嘞”,便顺着老婆意愿拉了起来。
哪知茶店阿二一句“清早起来出了城,要劝慰我妻王兰英,白布招牌手中拿,善观气色写分明”开腔,竟是音泽丰润,字正腔圆,行如流水,韵味十足。
阿品听了惊呆了:想不到老婆的唱腔有这么好!引得过往行人驻足聆听,隔壁邻居也闻声赶过来听。
自此以后,这对夫妻珠联璧合,时不时会在香樟树下来一场“家庭演唱会”,这又成了阿品茶店的一景。
阿品茶店观潮最佳
三堡塘埠历来是观潮胜地。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曾多次来此观潮,写下不少著名诗篇。他说三堡塘埠“其地正对海门,当潮汐往来之冲”,并在他的《江楼夕望招客》诗云:“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西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阿品茶店处于观潮的最佳位置。
每当农历八月十八时,杭海公路上观潮的人流、车流如织,很是拥挤。而在阿品茶店里的茶客一边喝茶一边观潮,既休闲又清静,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潮来时,在阿品茶店喝茶的人居高临下,一览无遗,其情其景真是酣畅无比、震撼无比,余味无穷。
所以,每年的八月十八观潮前几天,城里人都要提前几天到阿品茶店来预约、付资、订座,否则届期想都不用想,轮不到的。
阿品说,他父亲对他讲过,孙中山当北伐军大元帅时,到杭州来督军,适逢八月十八观潮节,曾慕名轻车简从到阿品茶店来观潮喝茶,当时很少有人认识孙中山,是事后才知道的。此事不知是真是假,反正也无从查考。
阿品心地善良,曾做过一件很大的善事。
阿品茶店隔壁有间小堡房,堡房里住着三四个人,穿黑制服,挎木壳驳枪,是所谓的国民党“和平保安队”,专门征收来往客商包括过江来的商贩们的税钱。那时候杭海路上每个堡房里都有这样的稽税队,他们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横行乡里,作恶多端。解放后,为首的人都被党和政府逮捕法办,有的被枪毙,有的被判重刑,唯独三堡堡房里的头儿没被抓进去。
你道为何?都是阿品的教育和规劝,使他避过一劫,逢凶化吉。
此人名叫邬牛儿,章家坝人,30岁时还是光棍一个,没有人家的女儿肯嫁给他。他人长得又黑又瘦,又常年穿着一件黑衣,人称“乌皮”。
乌皮经常到阿品茶店里来喝茶,因此和阿品很熟。阿品也在观察乌皮,发现他平时也不太恶里恶气的,征税时也不见他强凶霸道,觉得这个人还有得救。有一天,阿品请乌皮到角落桌子僻静处喝茶聊天,对乌皮讲了一番重要的话。
他对乌皮语重心长地说:“乌皮兄弟,你这样混下去不是个事情,要出大事的。你也晓得的,解放军很快要打过江了,杭州很快要解放了,将来的天下就是解放军和共产党的了,你赶快要收手,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乌皮听了,如梦初醒,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请教阿品,自己该怎么办。阿品对他说,赶快辞掉这份差事,回老家种地去。乌皮听了连连点头称是。打这以后,乌皮果真找了个理由辞掉了差事,脱掉了“黑皮”,回章家坝租地种菜去了。
解放后,乌皮被评了个贫农成分,还讨了老婆生了孩子。他回过头来一想,要不是阿品的一番劝,自己一定是和以前几个同道中人一样被政府抓进去坐监牢了。
因此,他十分感恩于阿品,平时经常会到阿品茶店里来感谢阿品,过年过节的,两家人也当亲戚一样相互登门拜年。
阿品的茶店一直开到人民公社时期,茶店改成大队代销店,阿品也成了代销店负责人兼营业员。
事实上,四季青还有很多这样有故事的茶店,下期再继续跟您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ijiqinga.com/sjqzz/6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