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对支气管黏膜损害所造成的炎症,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嗽,早晚咳嗽频繁,白昼减轻,咳白色黏痰,或白色泡沫痰;
部分病人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引起喘息;
早期可无异常体征或仅有呼吸音粗糙,随病情发展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急性发作期干湿啰音明显增多,咳嗽咳痰后啰音可减少,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可闻及哮鸣音。
急性支气管炎一般起病较急,病程短,多在一周至三周好转,个别迁延不愈,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以老年人多发,50岁以上患病率为10%~15%,亦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为连续两年以上,每年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现象。
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
目录
上集
一、儿童用药
二、老年人用药
三、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急性支气管炎
四、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慢性支气管炎
五、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支气管炎
六、温经逐寒,定喘止咳
下集
七、急、慢性支气管炎
八、慢性支气管炎
九、慢性支气管炎兼喘症
十、支气管炎
一、儿童用药
1.定喘汤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6)。
主治:婴幼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组成:麻黄,桔梗,青黛各3g,杏仁,川椒目,甜葶苈,款冬花,地龙各5g,天竹黄6g,桑白皮8g。
用法:每日1剂,分3次服。
加减:
高热,加生石膏15g,地骨皮7g;
腹泻,加茯苓、车前子各7g;
无腹泻者,加竹沥15ml。
2.清解宣肺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主治: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组成:金银花9克,连翘9克,菊花6克,黄芩6克,川贝母6克,木蝴蝶6克,僵蚕6克,炙麻黄3克,杏仁6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4次服。
加减:
若发热重者,加柴胡、葛根;
鼻流清涕,加荆芥、苏叶;
痰多色白加橘红、半夏,色黄加天竺黄;
咽痒,加徐长卿、蝉衣;
纳呆,加焦三仙;
大便秘结,加大黄。
3.小儿清肺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宣肺解表,止咳化痰。
主治:急性气管炎、风热感冒、咳嗽、吐百黏痰或黄稠痰。
组成:前胡,天花粉,薄荷,桑白皮,苦杏仁,紫苏,甘草,旋覆花,枳壳,化橘红,莱菔子,黄芩,浮海石(煅)。
用法:制成丸剂。每丸重3g。密封。口服,1日2次。1次服用量为:1岁服半丸,2岁服1丸,3岁服1丸半,3岁以上酌增。
4.清肺消炎丸
来源:《中国药典》。
功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以及肺部感染引起的咳嗽痰稠、喘息气急等证属热象者。
组成:麻黄,石膏,地龙,牛蒡子,葶苈子,人工牛黄,苦杏仁(炒),羚羊角等。
用法:制成丸剂,每60丸重8g。口服,1日3次。
周岁以内小儿每次10丸,
1~3岁每次20丸,
3~6岁每次30丸,
6~12岁每次40丸,
12岁以上每次60丸,
宜忌:风寒表证引起的咳嗽,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二、老年人用药
1.老年咳喘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滋阴壮阳,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促进病体康复。
主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各种体虚症。
组成:黄芪g,白术66g,防风66g,甘草44g,黄精66g,淫羊藿66g,补骨脂66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每次4~6片,1日3次。
2.痰净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祛痰止咳。
主治:慢性气管炎,尤其是老年性气管炎。
组成:商陆提取物15g。
用法:制成糖衣片,每片含商陆提取物15mg,密封。口服,每次2~3片,1日3次。
三、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急性支气管炎
1.急支糖浆
来源:《中国药典》。
功用: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主治:急性支气管炎,感冒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呼吸系统疾病。
组成: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等。
用法:上药制成糖浆剂。口服,每次20~30ml,1日3~4次,小儿酌减。
2.芩暴红止咳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组成:满山红g,暴马子皮g,黄芩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每次3~4片,1日3次。
3.强力止咳宁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平喘。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感冒咳嗽属肺热实证者。
组成:金银忍冬藤干膏粉g,满山红油10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4g,密封。口服,每次4~5粒,1日3次。
4.复方蒲芩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消炎。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扁桃腺炎,牙龈炎等。
组成:蒲公英提取物g,黄芩提取物25g,三棵针提取物25g,北豆根提取物25g。
用法:制成糖衣片,基片重0.24g(含总提取物0.2g),密闭,置干燥处。口服,每次2~4片,1日3次,饭后服用或遵医嘱。
5.岩果止咳液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化痰,止咳润肺。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证属痰热阻肺者。
组成:石吊兰g,果上叶g,甘草流浸膏80ml。
用法:制成合剂,每瓶装ml,密封,置阴凉处。口服,每次15~20ml,1日3次,小儿酌减,服时摇匀。
6.止嗽定喘口服液
来源:《新药转正标准》。
功用:宣通肺气,止嗽定喘。
主治:寒邪肺热,咳嗽痰盛,喘促气逆,胸膈满闷,以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病症病人。
组成:麻黄,苦杏仁,甘草,石膏等。
用法:制成口服液。口服,每次10ml,1日2~3次,儿童酌减。
7.筋骨草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止咳,祛痰平喘。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非脓疡。
组成:筋骨草。
用法:制成胶囊剂,每粒装0.45g(相当于原生药材3.5g),密封,置阴凉干燥处。口服,每次3~4粒、1日3次。
宜忌:孕妇忌服。
四、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慢性支气管炎
1.锄云止咳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疏风清热,祛痰止咳。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而黏,胸闷喉痒,日久不愈者。
组成:荆芥6克,前胡9克,白前6克,杏仁9克,贝母9克,化橘红6克,连翘9克,百部草9克,紫菀9克,桔梗6克,甘草3克,芦根24克。
用法:日服1剂,水煎2次分服。
方论:
本方以荆芥疏散积久之风寒余邪,
前胡下气祛痰,
白前祛深在之痰,
浙贝母治外感咳嗽,
合杏仁利肺气,有相互促进作用,
橘红咳而喉痒者必用,
连翘、甘草解毒,
百部草镇咳,
桔梗利胸膈排痰,
茅根清肺热,
紫菀治伤风痰咳。
诸药合力共奏止嗽之功,而冠名“锄云止咳汤”。
2.复方野马追糖浆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慢性气管炎,痰多咳喘。
组成:野马追g,麻黄(制)40g,桔梗g,半夏(制)g,甘草50g。
用法:制成糖浆,每瓶ml或ml,每ml相当于总药材84g,密封,置阴凉处。口服,每次15ml,1日3次。
3.野马追糖浆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慢性气管炎,痰多,咳喘。
组成:野马追0g。
用法:制成糖浆,密封,置阴凉处。口服,每次15ml,1日3次。
4.胆荚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化痰,平喘止咳。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组成:猪胆汁干膏g,大皂角,拳参混合干膏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每次5片,1日3次。
五、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支气管炎
1.蛇连川贝散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消炎降气,祛痰止咳。
主治:支气管炎,风热咳嗽。
组成:蛇胆(干)5.5g,川贝母g,半夏(制)g,黄连16.5g,甘草16.5g。
用法:制成散剂,每瓶装0.6g,密封。口服,每次0.6g,1日3次。
2.止咳橘红口服液
来源:《中国药典》。
功用:清肺,止咳,化痰。
主治:痰热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满气短,咽干喉痒。
组成:化橘红66g,陈皮44g,法半夏33g,茯苓44g,款冬花22g,甘草22g,瓜蒌皮44g,紫菀33g,麦冬44g,知母22g,桔梗33g,地黄44g,石膏44g,苦杏仁(去皮炒)44g,紫苏子(炒)33g。
用法:制成口服液,每支10ml。口服,每次10ml,1日2~3次。儿童用量遵医嘱。
宜忌:忌食辛辣油腻。
3.炎热清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解表清里,清热解毒。
主治: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扁桃体炎。也可用于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
组成:炎热清浸膏g,黄芩g,薄荷脑2g。
炎热清浸膏的处方:玄参.73g,龙胆.20g,生石膏.46g,柴胡.20g,栀子.20g,知母.20g,黄芩.79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3g,密封。口服,每次3粒,1日3次,重症者剂量加倍,儿童酌减,或遵医嘱。
4.复方罗汉果止咳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泻肺,镇咳祛痰。
主治:肺热、肺燥咳嗽。
组成:罗汉果g,桑白皮60g,百部g,枇杷叶g,白前90g,桔梗55g。
用法:制成颗粒剂,每袋装10g(相当原药材14.6g),密封。开水冲服,每次10g,1日3次。
宜忌:慢性支气管炎属肺虚者禁用。感冒风寒者慎用。
5.消炎灵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上呼吸道炎,支气管炎,鼻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及慢性胆囊炎。
组成:苦玄参g,肿节风g,千里光g,毛冬青g,甘草50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每次6~8片,1日3~4次。
六、温经逐寒,定喘止咳
1.桂龙咳喘宁胶囊
来源:《新药转正标准》。
功用:止咳化痰,降气平喘。
主治:风寒或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等症以及急、慢性支气管炎。
组成:桂枝,龙骨,半夏(法),黄连等。
用法:制成胶囊。口服,每次5粒,1日3次。
宜忌:服药期间忌烟、酒、猪肉、生冷。
2.寒喘膏药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温经逐寒,定喘止咳。
主治:慢性气管炎,哮喘因受寒而发作,气喘咳嗽。
组成:川乌30g,草乌30g,连翘40g,白薇40g,赤芍40g,当归30g,大皂角25g,白芷40g,乌药30g,茯苓30g,白及30g,马钱子40g,桃枝25g,槐枝25g,柳枝25g,桑枝25g,肉桂40g,乳香(制)20g,没药(制)20g。
用法:制成膏药,每张净重15g,密闭,置阴凉干燥处。外用,贴前洗净背后颈下第三脊椎皮肤,擦干(或用生姜擦),取膏药烘软后贴之。
宜忌:忌辛辣生冷食物,贴后防止膏药移动而影响疗效,可用橡皮膏贴牢,如贴久皮肤发痒,可取下,待皮肤愈后再贴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地点为英国。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ijiqinga.com/sjqtx/6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