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
每条路上都充满了鸟语花香
一条路的美好,不仅在于它美丽的外表
更是在于它其中蕴藏的回忆
时光流转
让我们回到70年前
跟着一起看看
草埂路上的故事
何为草埂路?
土地改革时,乌龙乡人民政府为了划分观音塘村、永和村、永和新村、景芳村的分界线,组织了几百名民工,自杭海路起至庆春门口,筑起了一条长约米、高2米、宽5米的塘路,堤塘两侧种植茅草以固路基,故名草埂路。
这条路南面是观音塘村,东面是永和村,西面是永和新村,北面是景芳村。而且它又是行人客商和四村村民经庆春门入城的必经之路。
春天来了
路两旁成片的蔬菜碧绿,远处的油菜花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菜香和花香;
路基边的茅草长得郁郁葱葱,一群小孩在茅草丛中寻摘着“茅草针”,即茅草的花蓓,细长的,里面的花蓓绒绒的、肉肉的、甜甜的,很是好吃;茅草丛中的“牛筋草”不甘寂寞,顽强地爬上路面,分享春光。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此景恰似白居易诗中所赋。
凌晨,妇女们挑着菜担儿从这条路上进城卖菜;
清晨,男人们挑着粪担儿从城里挑粪回来,走在乡间的草埂路上,犹如飞动的大雁排成行;
中午,路上走着许多从城里赶集回来的匆匆行人,路两旁的农舍上,升起缕缕炊烟;
傍晚,一车车鲜嫩蔬菜,从这条路上进城去,供给城市居民。
草埂路上有两道深深的车辙蜿蜒向前延伸,宛如在讲述这条路上许多曲折的故事。
路南端的乌龙庙塘埠,昔称乌龙埠,是杭州城东和江南百姓进城的必经之路。年,华东地质勘探局经过一年多的测探,测定乌龙庙塘埠为沪杭海拔最高点,并在乌龙庙后埋设铜质标识,用文字表明,并用三级水泥台阶浇铸。
坐在石阶上,天晴时可看到西湖边的青山、湖上的游船和宝俶塔;在盛大的节日夜晚,坐在塘埠上,能看到西湖边放的烟火。
乌龙庙塘埠的传说
塘埠上有座乌龙庙,据《杭州市地名志》记载:“乌龙庙……相传为纪念赫蛮龙而建。传说赫蛮龙听闻岳飞要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自云南起兵东讨,事败,自尽于钱塘江。后人建庙祀之,庙名‘乌龙’。”乌龙庙为木结构,殿正中供奉乌龙菩萨,两侧有其他菩萨。
年乌龙庙被拆毁。
“文化大革命”中,乌龙庙碑下落不明,后村民在观音塘发现破碎的庙碑,经拼接完整,在乌龙庙旧址之北,捐资建造乌龙碑亭。亭额刻有“乌龙亭”三字,碑正面记载前人所写的乌龙庙祭文,碑阴记录村民寻找乌龙庙碑的经过,以及寻碑、建亭、捐款村民的姓名。乌龙庙后有一大片竹林,传说竹林中有一群金鸡,每到半夜时会出来觅食,这时竹林中金光一片。
草埂路上,永和村与永和新村交界处,有一处怪异的历史地名,叫“狗头颈”。这是一个河浜口,因其形状像一只狗头,故名。
“狗头颈”上有一座桥,是由一块棺材板搭建而成的;河旁有一处竹林,杭州解放初期,曾有一名城里年轻女子在林中上吊自杀,后将她葬于林中,知情人每每半夜路过此处,便觉得毛骨悚然,胆小的要等到有人来了才结伴而过。
年6月,杭州铁路分局在景芳村征用土地2.35公顷(35.25亩),建造职工宿舍。这是国家首次在四季青征地,而此处就在草埂路中间地带。铁路宿舍西北面,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石板桥,用60块石板铺建而成,故名“六十块头”桥,此桥有一奇特现象:凡任何人路过此桥,必有一块石板会发出一声“咯噔”响,没有第二声,也没有一人路过时不发出一声响,村民们多次验证,没有例外,无不称奇。
草埂路北段是庆春门口,庆春门口有两处历史古迹。一处是上新庙,另一处是上新庙旁的一口“双眼井”。
上新庙
上新庙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约3亩。此庙以石柱为梁,石块为壁,石条为阶,庙内塑有太上老君神像,时唤“老君庙”。
两侧石柱上有题词,右联为“众老闲来消白昼”,左联为“儿童归去话黄昏”,落款为“道光二十六年五月之吉”。庙内有一架很窄很陡的小楼梯,直通二楼。
二楼面积约30平方米,板壁上刻有精致的雕刻,有花草,有人物,形态栩栩如生;屋顶成穹形,上由16只角拼成,下由8只角拼成,木工精细。
清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当地乡绅集资重修庙宇,使之焕然一新,为有别于前庙,当地百姓改叫新庙为“上新庙”。到20世纪80年代,庙址仍存,还留有一个戏台。后因道路改建,此庙被拆除。
“双眼井”
相传是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为解决战马饮水之需而挖筑,20世纪80年代还留存,供附近居民饮水用,后因道路改建而被填埋。
草埂路见证了四季青乡的巨变,见证了沿路各村的民俗风情和改革开放进程。年,草埂路因建设采荷住宅区而消失,但它留下的历史记忆永远不会消失。
同样,那些为了战胜疫情而拼搏的事迹也同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熠熠生辉!
疫情还没结束,时刻保持警惕,戴好口罩、勤洗手、少聚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