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八角(AstragalusbhotartensisBaker)又名不丹黄芪,属于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贵州海拔6O0—m的河漫滩、山谷地、田边阴湿地及灌丛下均有生长,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资源。近年来在贵州省进行引种驯化栽培,现已在独山、贵阳、毕节、威宁等地种植,表现出适应性强,再生性好,根系发达,根瘤菌多,固氮能力强,具有耐酸、耐旱、耐寒、耐践踏、耐贫瘠、抗病虫害等特性,在独山、贵阳、毕节一年四季青绿,威宁能顺利越冬,并能从根颈部抽出新枝。对牲畜有很高的饲用价值,是理想的人丁放牧地和优质青干草生产的优良牧草品种。本文对地八角的特征特性及栽培利用技术进行了简介,以期为生产利用提供简单易操作的实用技术。
1、地八角特征特性
1植物学特征地八角根系粗壮,须根发达,茎枝匍匐或斜向上,株高80~cm,幼时被白色丁字毛,叶长6~15em,羽状复叶,小叶21~31枚,叶倒卵形或卯状椭圆形,长1.0~2.0em,宽0.6~1.0em,先端钝,有小尖头,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短柔毛,无叶柄。花10~20朵,排列成紧密似头状的总状花序,总花梗粗壮,长l0~20cm,花萼管状,长约1.0eill,萼齿与萼筒等长,疏被白色长柔毛,花冠紫红色,旗瓣倒披针形,长约1.2em,宽约0.4em,先端微凹。翼瓣长约1.0em,狭椭圆形。龙骨瓣长约1.0em,长圆形,顶端钝,子房无毛。荚果圆筒形,长1.5~2.5em,宽0.5~0.7ePil,无毛,背腹两面稍扁,顶端有喙,假二室,成熟时黑色。种子多数,棕褐色。开花期5~8月。
2生物学特征地八角根系发达,根瘤菌多,固氮能力强,具有耐酸、耐旱、耐寒、耐践踏、耐贫瘠、抗病虫害等特性,在威宁一9~C下能安全越冬,在独山和贵阳全年均能保持绿色叶丛。收种后生殖枝枯萎,营养枝保持绿色,并能从根颈部抽出新枝。在贫瘠的沙砾土和黏重的黄壤土上均能生长。分枝力强,一般第一次分枝10~20个,水肥条件好时每株最高分枝可达—个,种子成熟整齐,饱满,不易落粒。
2、地八角栽培技术
1整地地八角种子细小,幼芽细弱,顶土能力差,播种前应精细整地,耙平厢面,清除杂草,开沟条播,施足基肥,一般施腐熟的农家肥20~kg/hm或钙镁磷肥kg/hm左右。
2播种1)种子处理。地八角种子硬实率高,野生种子硬实率高达%,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整齐,播种前用木:I:砂布擦破种子种皮,或用丙酮浸种3~4h,并用清水冲洗,晒干后与细沙均匀拌和播种,撒播、条播均可。
2)播种期。依据贵州省气候特征,在威宁、毕节等高寒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最为适宜。在土壤水分适宜时,贵阳、独山等海拔m以下地区可以秋播或春播,以秋播最好。
3)播种量。条播lhm播量约7.5kg,撒播1hm播种量l1.25~15kg。
4)播种方法。地八角种植可进行条播,条播行距25~30era,覆土深度1~2om,也可撒播,撒播后,用树枝或扫帚在地里“十字”交叉拖1次,有利于种子与地面充分接触。
3田间管理地八角苗期生长缓慢,幼苗抗杂草能力较弱,一般应该在出苗后至封垄前进行1~2次中耕除草。播种当年禁止放牧。
4虫害防治地八角苗期易感蚜虫,在幼苗期发现蚜虫应及时喷药防治,用乐斯乳油1~l倍液或辛硫磷0~1倍液对蚜虫进行防治。
3、利用技术
地八角适宜或放牧利用,在孕蕾期到初花期刈割,晒制干草,加工成草粉,饲喂哺乳期母猪,可有效防治仔猪白痢。每次刈割或放牧后可施用复合肥1次。作种子用,荚果变黑时即可采收,以防果荚爆袭或遇雨季种子在果荚内“胎生”,造成种子损失,脱粒方法是将果荚在El光下暴晒,装人口袋,用棍棒捶打,也可以用饲料机去筛子后碰撞分离种子,1hm可收纯种子—k。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